教学论文首页 > 教学教研 > 教学论文

谈文学教学中的比较法

     “有比较才有鉴别。”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,它是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,在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征,揭示事物的本质。在语文教学中,比较的方法是经常运用的,而且范围比较广。诸如可以是同一作家的改稿与原稿的比较(在词语选用的不同),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间的比较,或者不同创造方法间的比较等。下面选择几种方法谈谈比较启发在教学中的作用。

一、前后用词的比较


      我们知道,作家在创作过程中,成形的作品是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,其中在修改中特别注重选词用句的问题,这就是古代所谓的“炼字”。如,王安石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中“绿”字的选用,就给我们留下一段美妙的佳话。下面我们就以鲁迅先生的《七律·惯于长夜》中“忍看朋辈成新鬼,怒向刀丛觅小诗”为例,通过原稿和改稿的比较,谈谈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作用。

     原稿为“眼看朋辈成新鬼,怒向刀边觅小诗”。改稿与原稿比较,其中不同在于改稿用“忍看”、“刀丛”,原稿用“眼看”、“刀边”。从词语的表意来说,“忍”表现出一种痛苦的心情,在看中充满愤激;“眼看”包含无可奈何地看。在“忍看”中,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义愤和国民党反对派的凶残。“刀丛”是复数,范围大,比“刀边”更能形象表明国民党反对派挥舞屠刀,肆意杀害革命者的暴行。在教学中,找出其不同的词语,通过比较,学生可以感受到二者之间的差别,从差别中懂得作者的用意,从而感受到诗句的深沉意蕴。

二、同题材的比较


     相似文章间的比较就是把同类体裁,或者相同题材,或者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。通过比较,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,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。比如,宋朝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和清朝李渔的《芙蕖》。《爱莲说》显然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,运用叙述、抒情、议论相结合的手法,但以抒情为重;《芙蕖》重点在于介绍荷的用途,把说明、描写、抒情有机结合起来,但还是以说明为主。这样,通过比较,我们就可以知道前者是抒情散文,重点在于借物抒情,托物言志,让人有所感;后者是说明文,重点在于介绍事物特点,让人有所知。

三、同文中的比较


      同文中的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比较方法。可以是事件的、也可以是人物的,以及同一事件在不同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等。比如,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《愚公移山》,文章中就采用了对比的手法。愚公与智叟从取名上形成对比,而且名字与各自的行为也形成鲜明的对比。文章中,通过他们对“挖山”的一席对话,真正表现出“智叟不智,愚公不愚”的思想,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实质。又如,鲁迅的小说《故乡》中,作者描写了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前后不同的表现。少年闰土的活泼健康、伶俐机敏,而眼前的成年闰土却形容憔悴,神情麻木。通过比较,学生看到了主人公闰土性格的变化之大,而且判若两人。通过前后对比,启发学生的思考,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土性格发生这样大的变化?找到根源,也就把握了文章所表现的深层意蕴。

 

上一主题2016六年级毕业班数学知识整理

下一主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
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招生客服1张老师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在线客服东方之星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客服5郑老师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在线客服2熊老师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招生客服3黄老师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招生客服4林老师